
禱告前先檢查我們的態度
我們對神的禱告是神聖的。祂珍惜我們向祂禱告的寶貴時光-因此耶穌公開譴責那些把神的殿變成兌換銀錢的地方和「賊窩」。就在此刻,祭司們決定要除滅和殺害耶穌。耶穌不懼怕犧牲祂的性命,保護我們與父神禱告的時間。這說明我們對禱告應該要有什麼態度?
(English > Checking our attitudes before we pray | 简体中文 > 祷告前先检查我们的态度)
他們來到耶路撒冷。耶穌進入聖殿,趕出殿裡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裡經過;便教訓他們說:經上不是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麼?你們倒使他成為賊窩了。祭司長和文士聽見這話,就想法子要除滅耶穌,卻又怕他,因為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馬可福音》第11章15-18節
現實中我們大多數人,會選擇自己方便的時候、或是當我們有求於祂時才向神禱告。對比一下耶穌的禱告。
我們的救贖主禱告是甚至在祂非常忙碌的時候,並在祂生命中重大事情的前和後都禱告。
- 耶穌刻意離開群眾,獨自禱告尋求神,儘管有事工和人們的要求等著祂|《馬太福音》第14章23節:「散了眾人以後,他就獨自上山去禱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裡。」
- 祂常常禱告|《路加福音》第5章16節:「耶穌卻退到曠野去禱告。」
- 祂每天早晨先禱告|《馬可福音》第1章35節:「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裡禱告。」
- 祂有時整夜禱告|《路加福音》第6章12節:「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
若神的兒子也須要常常禱告,那麼我們肯定更需要。
耶穌藉禱告與父神分享生命
耶穌的禱告並不重複或是無聊的。我們看到耶穌藉禱告與父神分享生命。
- 祂在祂父神的旨意中歡樂|《路加福音》第10章21節:「正當那時,耶穌被聖靈感動就歡樂,說: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父阿!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
- 祂感謝父神的奇蹟,如此人們能看見神的作為|《約翰福音》第11章41-42節:「他們就把石頭挪開。耶穌舉目望天,說:父阿,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我也知道你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
- 祂禱告父神繼續作工|《約翰福音》第17章15-19節:「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或作:脫離罪惡)。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
- 祂為祂的門徒禱告|《路加福音》第22章32節:「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
- 祂禱告饒恕那些侮辱和偷盜祂的人|《路加福音》第23章34節:「當下耶穌說: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兵丁就拈鬮分他的衣服。」
- 祂禱告承認祂的心靈苦楚|《約翰福音》第12章27節:「我現在心裡憂愁,我說甚麼才好呢?父阿,救我脫離這時候;」
- 祂禱告掙扎於成全神的旨意,並把祂的生命交給神|《馬太福音》第26章39,44節:「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耶穌又離開他們去了。第三次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
- 祂痛苦地告訴神祂感到被離棄|《馬太福音》第27章46節:「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
- 祂甚至用了最後的一口氣禱告|《路加福音》第23章46節:「耶穌大聲喊著說:父阿!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說了這話,氣就斷了。」
現在,請留意耶穌並沒有禱告關於這些。耶穌沒有給神一張祂所需的物品清單,祂沒有求神幫忙,反而歡喜地接受神在祂身上的旨意。祂沒有咒詛人反而求神饒恕他們。
沒有一個模式的禱告是錯的,不過它若變成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禱告模式,就會出現問題。我們像對世界上的偶像禱告,而不是向真神禱告。
我們對禱告的態度如何變成敗壞的
我們總是不提防世界的影響能敗壞我們禱告的模式。以下是一些例子:
- 流行文化-我們觀察世界如何對神不敬,因此也用如此心態向神禱告|《羅馬書》第3章11,18節:「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他們眼中不怕神。」
- 宗教文化-我們跟隨任何宗教群體的禱告儀式,而不是單憑我們是祂的兒女般的心禱告|《路加福音》第18章11-14節:「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阿,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阿,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 廟宇文化-我們待神像個幸運符,無論何時我們有需要;而不是追求真的跟隨祂|《路加福音》第6章46節:「你們為甚麼稱呼我主阿,主阿,卻不遵我的話行呢?」
- 比較文化-我們為個人的目標求神幫助,而不是求祂的旨意|《雅各書》第4章3節:「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
- 亞洲「面子」(羞恥)文化-我們只向神禱告我們感覺良好的事,不好的則避而不談|《以賽亞書》第50章7節:「主耶和華必幫助我,所以我不抱愧。我硬著臉面好像堅石;我也知道我必不致蒙羞。」
- 唯物主義文化-我們向神求世上的祝福,忽略更重要的永恆事情|《約翰一書》第2章17節:「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
- 工作文化-我們表現自己的好行為,仿似向神表現我的成績。當我們如此禱告,我們實際是期望自己有權利向神求奬賞或補償。但神給我們好的禮物超過我們的智慧和慷慨本性,祂不會要求我們為祂的利益工作|《以弗所書》第2章8節:「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
- 哲學和世界系統-我們可能會相信某些哲學和世俗思想體系,根據人類智慧禱告,而取代尋求明白神的旨意|《歌羅西書》第2章8節:「你們要謹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言,不照著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就把你們擄去。」
此類世俗的影響是更流行在我們的禱告中,多於我們是有意識地察覺!
明白我們應有的態度
神一直在我們身旁,自從我們還在母親的子宮內,甚至在我們未接受耶穌作為救主之前。祂親自見證我們生命的每一刻,祂徹底知道在我們的餘生中,每分鐘所發生的事。
我們如何向那位比我們自己更清楚明白的人禱告?祂知道我們的所需比我們更清楚。既然如此,禱告的意義是什麼?
耶和華啊,我舌頭上的話,你沒有一句不知道的。《詩篇》第139篇4節
禱告是與神相連的時刻,心連心。若我們稍停想一下,除了我們自己的心,沒有什麼是人可以真正控制的。神讓我們有自主權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一切都在祂的掌控之下,我們的身體、天氣、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工作、未來⋯等等。
每一次神呼召我們尋求祂,我們被告知要盡心盡意。我們要作出抉擇。禱告是我們呈上自己的心來崇拜祂。
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耶利米書》第29節13節
試想一下真正的朋友和僅是相識的人的區別。真正朋友願為我們付出時間,他們真正關心我們所說的;對我們說的話,他們有回應,且總體上誠懇地關心我們。我們可以相信當我們需要他們時,他們會出手相助。真正的朋友會為我們犠性,因為他們愛我們。
只是相識的人,從另一方面看來,好像比較有禮貌,但談話膚淺,他們花時間只是為他們的方便,即使我們跟他們多談也不會有任何意義。從他們的態度,可以分辨誰是我們的知心友或只屬泛泛之交。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我們和神溝通的態度。我們與神的「友誼」有多深?或是我們對祂只是一個泛泛之交?
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翰福音》第15章13節
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約翰福音》第15章15節
若我們趟開心門給神,我們的禱告必會演變成為與神之間的真正友誼。否則,我們只用「嘴唇尊敬神」。耶穌稱此類禱告為偽善。
假冒為善的人哪,以賽亞指著你們說的預言是不錯的。他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馬太福音》第15章7-9節
我們與神之間的友誼不應掉以輕心。祂是宇宙之王卻彎下腰來跟我們說話。
聖經展示神像朋友般跟摩西說話。無論何時我們全能的父像雲柱降臨在會幕前,面對面與摩西說話,差不多2百萬的以色列子民都由他們的帳棚中出來敬拜神。民眾不敢走近,因為他們都因神的威嚴而懼怕。另一個例子,我們看到民眾都極其畏懼,當神駕臨時的地動山搖,當神出現在他們當中,民眾都極其懼怕顫抖。
現在,我們不必依靠一位像摩西般的中介在我們與神之間,因為耶穌已為我們成就了,我們可以奉祂的名面對面向神禱告。然而當我們禱告,我們有否懷著同樣尊敬和畏懼的心?當祂來對我們說話,我們能否想像2百萬民眾立刻起來敬拜神?
眾百姓看見雲柱立在會幕門前,就都起來,各人在自己帳棚的門口下拜。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摩西轉到營裡去,惟有他的幫手─一個少年人嫩的兒子約書亞不離開會幕。《出埃及記》第33章10-11節
到了第三天早晨,在山上有雷轟、閃電,和密雲,並且角聲甚大,營中的百姓盡都發顫。摩西率領百姓出營迎接神,都站在山下。西乃全山冒煙,因為耶和華在火中降於山上。山的煙氣上騰,如燒窯一般,遍山大大的震動角聲漸漸的高而又高,摩西就說話,神有聲音答應他。《出埃及記》第19章16-19節
現在我們在禱告中很容易接觸到神,但不要忘記耶穌被釘十架可怕的死亡,所付出的寶貴代價。我們可以擁有這特權而視之為理所當然。
在耶穌呼盡最後一口氣時,神把聖殿內至聖所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象徵有罪的人現在可以進到祂面前。是由於耶穌犧牲的寶血流出,買贖了我們的罪的功勞。
要明白這個意義,我們必須明白至聖所代表什麼。這是聖殿的最裡面,內層最神聖的地方,放置著約櫃。用幔子遮蓋著的面積很大。它是60英尺長(約6個貨櫃的高度),30英尺闊和4英寸厚度。
在那時期,只有大祭司能夠進入至聖所,他只能每年進入一次,就是在贖罪日,為民眾補償或贖罪獻祭給神。在大祭司進入至聖所之前,他必先要潔淨自己,穿上特別的服飾,帶著燒著的香,讓香的煙霧遮蓋他不直接看到神,並帶上犧牲的血作贖罪《出埃及記》。若大祭司在儀式上不潔,或是在任何步驟上出錯,他都會立刻死亡。這不是一份輕鬆的工作!
耶穌大聲喊叫,氣就斷了。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對面站著的百夫長看見耶穌這樣喊叫(有古卷沒有喊叫二字)斷氣,就說:這人真是神的兒子!《馬可福音》第15章37-39節
但現在基督已經來到,作了將來美事的大祭司,經過那更大更全備的帳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屬乎這世界的;並且不用山羊和牛犢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進入聖所,成了永遠贖罪的事。若山羊和公牛的血,並母牛犢的灰,灑在不潔的人身上,尚且叫人成聖,身體潔淨,何況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神,他的血豈不更能洗淨你們的心(原文是良心),除去你們的死行,使你們事奉那永生神麼?《希伯來書》第9章11-14節
現在我們都可以來到神面前無懼於會立刻死亡。我們只須單單奉主的名,就可以在任何一天的任何時間向祂禱告。一旦我們接受耶穌作我們的救贖主,並奉祂的名受洗,祂的靈就內住我們心裡,把我們生理的身體成為聖靈的殿。正如大祭司首先潔淨自己然後見神,我們同樣必須為禱告首先預備自己的心。
我們所呈獻的「血」是耶穌的,穿上的「特別衣服」是耶穌的公義。若我們確認神的神聖是何等威嚴可畏,我們應該也謙卑地洗淨我們心中的污穢,然後向祂說話。
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羅馬書》第13章14節
我因耶和華大大歡喜;我的心靠神快樂。因他以拯救為衣給我穿上,以公義為袍給我披上,好像新郎戴上華冠,又像新婦佩戴妝飾。《以賽亞書》第61章10節
我若心裡注重罪孽,主必不聽。《詩篇》第66篇18節
檢查我們態度的4種方法
神的話告訴我們,在禱告之前,我們應該:
- 謙卑|謙卑自己,放棄我們(有限)的知識、期望和要求|《歷代志下》第7章14節:「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
- 童心|要像純潔、受教和順服的孩子|《馬太福音》第18章3-4節:「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
- 悔改|悔改自己的惡行並祈求潔淨我們,以致我們可以在祂面前敬拜|《約翰福音》第9章31節:「我們知道神不聽罪人,惟有敬奉神、遵行他旨意的,神才聽他。」
- 復和|與信徒們復和,免得神的國度被分裂令祂憂傷|《馬太福音》第5章23-24節:「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
我們無須擁有一些美麗的言詞或一個完美的生命才可以禱告。我們只需要呈獻神一劑健康成份的謙卑和尊敬。請看一看那個掛在耶穌十字架旁邊的犯人。他開放地承認自己是罪有應得,在另一個罪犯之前維護耶穌。然後他作出簡單的要求請耶穌紀念他。耶穌回應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天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那罪犯沒有狡辯,也沒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他僅僅敞開心尊崇耶穌。同樣,我們的禱告也應該存著一個尊敬和崇拜神的態度開始。
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誚他,說:你不是基督麼?可以救自己和我們罷!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神麼?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做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做過一件不好的事。就說:耶穌阿,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加福音》第23章39-4節
閱郵件推送,接收網站最新發布提醒,請點擊 此處 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