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穿十項對饒恕的謬誤爭論
作為耶穌的跟隨者,我們被召要饒恕那些傷害、虐待、出賣,和冒犯我們的人。它會是一個真正的掙扎,當我們仍懷著痛苦、怨恨、憤怒,和報復的心理。要克勝這些掙扎需要考查神的話,重新校準對醫治和饒恕的理解。
(English > Debunking 10 false arguments against forgiveness | 简体中文 > 揭穿十项对饶恕的谬误争论)
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歌羅西書》第3章13節
世界教導的影響
我們都潛意識地從這世界汲取許多關於饒恕的「教訓」和「信念」,這些都符合我們的人類推理。在第一眼看來它們可能是有理和合邏輯,但重要的是要稍停檢測一下,它們是否使我們不認識神和不跟隨祂。
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歌林多後書》第10章4-5節
1.「克服它。」
世界教導我們把感受置之一旁,把它掃進地毯底下藏起來,忘掉所發生的,只須向前走,因為我們的痛苦不會得到同情。
結果,我們落在只管「克服它」的想法,用自己的力量,認為可以漠視冒犯,或做些其他的什麼(麻木)、假裝什麼都好(摒除),或不容許自己感到不安(否認)。然而,這並不能改變我們被冒犯的事實。
當我們不確認我們真正的感受和饒恕別人,罪仍然是我們靈性上的污點,直至我們承認我們的悲傷,領受神醫治我們的心。
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箴言》第28章13節
當我們謙卑尋求祂時,神的話展示聖靈會安慰我們破碎的心靈,使我們從傷痛和苦毒的牢獄釋放出來,並且向我們傾注祂的恩惠。我們不必摒除或忘掉那些,別人給我們造成的傷害和痛苦,我們到神那裡為了得著情感和屬靈的醫治,因此我們也可以傾注祂的恩典和愛給別人。
「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或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以賽亞書》第61章1-2節
2.「英雄報仇。」
在動作影片中,英雄總是被刻劃成一個,若不以報復帶來「正義」就絕不罷休的他或她。那些不報復的被描述為軟弱,懦怯、羞恥和有辱家聲的。真理是這些故事並不顯示報復可以帶來真正的和平,反而實際上使神向我們轉臉。
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因你們是為此蒙召,好叫你們承受福氣。因為經上說:人若愛生命,願享美福,須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也要離惡行善,尋求和睦,一心追趕。因為,主的眼看顧義人;主的耳聽他們的祈禱。惟有行惡的人,主向他們變臉。《彼得前書》第3章9-12節
在一個把報應、以惡報惡和報復,定義為「公正」、「正義」和「良善」的世界裡,我們可以感覺矛盾,甚至有罪疚感關於伸張饒恕,並放棄批判和懲罰別人的權利。
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你們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們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饒恕:原文作釋放);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加福音》第6章36-38節
3.「我有個人的高度標準。」
此外,我們發覺很難饒恕別人,因為我們也不容易饒恕自己。我們嚴於待己,堅持高度的標準。
然而我們必須看得見堅持完美主義的標準是一種偶像崇拜。我們看重自己的完美標準勝於服從神的吩咐,愛人如已,我們是把自己看得比神更重要。
夫子,律法上的誡命,那一條是最大的呢?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第22章36-39節
4.「他們是壞的。」
成長中,我們被教導世上有「好人」和「壞人」。本能地,我們學到只跟好人聯繫。然則,把任何人標籤為好或壞,是過於簡單看待事物。聖經提醒我們都是個罪人,沒有人是正義的。某些人犯罪冒犯我們,並不會使我們成為義人。
就如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馬書》第3章10,23節
5.「你付出,我付出。」
這世界教導我們必須蠃取尊重和展示個人的價值。我們從而相信「世上沒有免費午餐」的事,並必須接受「汰弱留強」。結果是,我們認為饒恕須要賺取,然而,對我們冒犯者的真正饒恕是不用他們賺取的,因為我們首先領受了神的恩典。我們施與饒恕因為神先給了我們饒恕。
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歌羅西書》第3章13節
6.「它只是在雙方之間。」
雙方的破碎關係和苦毒,總是會影響更廣泛的人群。例如,我們怨恨那些不願與我們沒有原諒的人斷絕關係,當敵人看似過得比我們更好,我們會變得嫉妒,從而支配與我們親近的人,在我們之間作出選擇,諸如此類。苦毒最終導致擾亂。
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又要謹慎,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來擾亂你們,因此叫眾人沾染污穢;《希伯來書》第12章14-15節
最重要的是,它付上我們與神關係的代價。我們的苦毒玷污我們,且令聖靈擔憂。結果,我們看不見祂,或禱告時領受不到祂的恩典。
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或作:陰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以弗所書》第4章30-31節
揭穿從世界教導而來的十大普遍謬誤爭論
世界的教導會破壞我們對饒恕的理解,並設立謬誤的爭論,反對我們從心底裡饒恕別人。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例子。
1.謬誤的爭論:「若我饒恕他們,他們便贏了。」
不饒恕和苦毒至少會給我們一個控制的謬誤意識,以為我們有權「審判」。事實上,當我們仍執著於不饒恕,我們仍被奴役於別人冒犯我們的罪中。我們仍繼續背負著他們所作的重擔。饒恕把我們從重擔中釋放出來得以自由。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僕。《約翰福音》第8章34節
對我們更不利的是,我們將危及自己的救贖。耶穌為我們的罪付出極重的代價。當我們拒絕饒恕別人,我們就是藐視神對我們的恩典,及祂要我們饒恕的命令,像祂饒恕我們一樣。
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第6章14-15節
這不是說神不關心或不明白我們的痛苦。祂在各方面與我們身同感受。耶穌曾受過苦毒的試探,不想饒恕,因此祂知道如何教導我們,透過祂仁慈的指引戰勝這世界的罪惡。耶穌藉著聖靈裝備我們跟隨祂的榜樣。
所以,他凡事該與他的弟兄相同,為要在神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他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希伯來書》第2章17-18節
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羅馬書》第8章26節
真理:「若我不饒恕,我失去與神的同在和祂的垂顧。我也不能領受祂的饒恕。」 |
2.謬誤的爭論:「若我饒恕,便顯得軟弱。」
在缺乏憐憫的世界裡,那些肯饒恕的人可能被指為懦怯和軟弱。
真正的饒恕需要極強力量,並個人的信念,因為我們選擇放棄我們的天然渴求,不去爭取手中的東西,和進行報復。饒恕根本並非軟弱。
更重要是,饒恕是耶穌的特質。當我們饒恕得罪我們的人,我們能作祂的優秀代表。
所以,你們該效法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神。《以弗所書》第5章1-2節
真理:「若我饒恕,我看似像耶穌。耶穌饒恕,祂現在坐在天上至高的寶位上。」 |
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腓立比書》第2章9節
3.謬誤的爭論:「若我饒恕,神不會懲罰他們。他們應先受創傷。」
神的工作非我們所能見。祂對世界的罪的審判會出現在許多模式上,雖然對我們來說並不一定顯而易見。例如,神會暫緩他們的祝福或醫治。
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加拉太書》第6章7節
無論任何案例,我們都沒有資格決定神如何審判其他的人。這全部是在乎祂,因祂是首先創造他們的主。我們的份是饒恕那些曾得罪我們的,並相信神會處理那些事件。
你不要說,我要以惡報惡;要等候耶和華,他必拯救你。《箴言》第20章22節
同時,我們必須謹慎不要批判,或希望別人作惡;如此我們也會招致神的審判。為何咒詛別人反招咒詛?我們祝福別人時自己也蒙福-甚至是我們認為是仇敵的人。
他愛咒罵,咒罵就臨到他;他不喜愛福樂,福樂就與他遠離!《詩篇》第109篇17節
凡咒罵父母的,總要治死他;他咒罵了父母,他的罪要歸到他身上。(罪原文作血;本章同)《利未記》第20章9節
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羅馬書》第12章14節
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因你們是為此蒙召,好叫你們承受福氣。《彼得前書》第3章9節
真理:「饒恕。神會處理這件事。」 |
4.謬誤的爭論:「他們要先說對不起。」
耶穌沒有等我們先說對不起才為我們的罪死。祂繼續前行,無論如何都這樣做了。這就是神愛的本質。若我們想成為真正耶穌的跟隨者,這種愛正是我們要向別人彰顯的。我們不能一手接受了神的愛,卻不施與別人。若此,會讓我們變成虛偽。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第5章8節
人若說我認識他,卻不遵守他的誡命,便是說謊話的,真理也不在他心裡了。《約翰一書》第2章4節
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麼?《馬太福音》第5章44-46節
若我們真的想做天父的兒女,我們必須學習無條件的饒恕,為逼迫我們的人禱告,愛我們的仇敵並祝福他們。愛是不計算人的惡,也不對人幸災樂禍。我們饒恕別人只因為我們是神的兒女。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歌林多前書》第13章4-6節
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歌羅西書》第3章13節
真理:「我們饒恕因為耶穌饒恕了我們。這不是關乎別人對我們如何,是關乎耶穌為我們所做的。」 |
5.謬誤的爭論:「他們不會改變,所以饒恕他們有什麼意義?」
我們誤以為首先饒恕別人情況就會改變。事實上,饒恕首先能改變的,是我們自己,包括我們的心和靈魂-並不是別人。
我們的苦毒使聖靈憂傷,並妨礙祂在我們身上所做的復甦工作。它也弄瞎我們看不見神可能已為我們所作的工。
最有害的是,我們的不饒恕可以築起圍牆阻擋我們向別人彰顯神的愛,同時也成為我們見證耶穌基督的絆腳石。為了耶穌基督的跟隨者,饒恕是一種生活方式,當我們不斷彰顯神的恩典,即使別人不理解或不欣賞。我們如此行,為的是討神的喜悅。
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阿,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麼?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第18章21-22節
真理:「我們饒恕是因它對我們的靈魂有益處。不管別人有否改好,不是重要。它改變我們成為更好,才是重要。」 |
6.謬誤的爭論:「他們不值得饒恕。」
饒恕是恩典的産物。
「恩典」兩字在新約聖經上提及超過100次。恩典定義為不配得的好處。我們所有人都不配得神的恩典,一次又一次。神明白我們都是軟弱和不敬虔的,祂在永不止息的恩典中,對我們彰顯祂的饒恕。
從他豐滿的恩典裡,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約翰福音》第1章16節
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第5章6-8節
事實上,我們沒有一個人「值得」被饒恕。當我選擇跟隨神,尊崇祂,我們將會對別人藉饒恕伸延祂的恩典。這不意味著我們容許別人踐踏我們。饒恕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屬於內心的問題。我們被召要與人和平共處,但無須受制於他們的行為。
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作: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馬書》第12章17-21節
真理:「他們不值得饒恕,我們也是不值得的!」 |
7.謬誤的爭論:「我不能饒恕他們,因為我甚至不能為同樣的事情饒恕自己。」
我們可以為個人的成就、目標和基準引以為傲。我們設定個人的律法,做自己的立法者,陷入自我偶像崇敬中。我們為自己決定可否-甚至為別的人。
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翰一書》第2章16節
當我們作了自己的立法者,我們就成為自己的審判官。這給撒但破口來譴責我們,當我們達不到自己的標準。魔鬼將不停地提及我們和別人的失敗,帶來我們焦慮、沮喪、不安,和愈來愈墨守成規。這令我們更難饒恕別人,因為我們還未肯饒恕自己。
神律法的總綱是以愛為先,我們卻是趨向以自我為首。
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羅馬書》第13章8節
我們必須學習先向自己施憐憫和愛,因此才能把愛和憐憫施予別人。
因為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雅各書》第2章13節
真理:「我們必須首先饒恕自己。」 |
8.謬誤的爭論:「我不能忘掉他們所作的。」
神所創造人類的大腦大有能力,能把每一件經歷都紀錄在我們的潛意識內。我們或許不能清晰地回憶所有一切,但不表示它們沒有存在我們潛意識的某些角落。我們的記憶不可能被擦去。
在聖經中,神沒有讓我們忘記自己的記憶。神卻應允醫治我們的痛苦和創傷,以致我們的心能在健康狀態下饒恕人和愛人。這是我們的得勝-不是把自己的情緒壓低或意圖遺忘-惟靠邀請神來醫治我們的內心,饒恕別人不管他們所作的。我們就真的得到自由,繼續往前行。
耶和華說:我必使你痊愈,醫好你的傷痕,都因人稱你為被趕散的,說:這是錫安,無人來探問(或譯:理會)的!《耶利米書》第30章17節
真理:「我們不是為了忘記。我們是為了得醫治和被饒恕。」 |
9.謬誤的爭論:「這對我不公平。」
要明白饒恕,我們必須記住這是對耶穌不公平的,當祂為我們的罪而死。祂道成肉身為人,像我們仼何的一個,卻祂從沒有犯罪。耶穌是毫無瑕疵的。祂從不嫉妒、懷恨、批判、誹謗,和任何我們容易擁有的其他品質。然而祂甘願為我們的罪死。
饒恕要付出代價,就像耶穌為我們得饒恕付出代價一樣。神將獎勵我們因信靠和服從祂而饒恕別人。這奬勵存到永永遠遠。
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飯吃;若渴了,就給他水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耶和華也必賞賜你。《箴言》第25章21-22節
真理:「當我們伸延對我們不公平的愛時,我們就是為耶穌作見證。」 |
10.謬誤的爭論:「饒恕意味著我必須和解。我不想和解。」
由於我們被召是要愛我們的仇敵,我們有時會誤認為可以靠近他們,並聯繫他們。這不是神的話所表明的。
若我們心裡要與人和平相處,有某些人我們是不應該聯繫的。例如聖經所說的:
- 不要加入不信者的合夥關係|《歌林多後書》第6章14節:「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甚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麼相通呢?」
- 容易發怒的人,不要與他們相交|《箴言》第22章24-25節:「好生氣的人,不可與他結交;暴怒的人,不可與他來往;恐怕你效法他的行為,自己就陷在網羅裡。」
- 不要聯繫那些陷在罪孽中,又不肯為他們的罪向神悔改的|《歌林多前書》第5章11節:「但如今我寫信給你們說,若有稱為弟兄是行淫亂的,或貪婪的,或拜偶像的,或辱罵的,或醉酒的,或勒索的,這樣的人不可與他相交,就是與他吃飯都不可。」
- 遠離那些閒散和分裂的信徒,他們不是依從神的話而活的|《帖撒羅尼迦後書》第3章6節:「弟兄們,我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吩咐你們,凡有弟兄不按規矩而行,不遵守從我們所受的教訓,就當遠離他。」
任何人際關係都應設定界線。例如,當另一方很容易施虐待、施暴力和破壞;如此,復和就不是智慧之舉。
我們是屬於主的。沒有人有權利破壞我們的心思、意念和靈魂。明白該向誰復和,或該避開誰,是靠從神而來的智慧。
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雅各書》第1章5節
真理是:「雖然有好些人我們不宜交往,但我們可以釋放任何苦毒或憤怒,化作饒恕的行動。」 |
閱郵件推送,接收網站最新發布提醒,請點擊 此處 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