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心悔改
悔改是對我們所做的事情感到懊悔——並且內疚抱愧到決定不重犯。
(English > The urgent truth about repentance | 简体中文 > 从心悔改)
當耶穌在世時,祂一再地呼籲所有人從罪中悔改。而對於上帝的愛、祝福和財富,祂卻沒放同樣的比重。耶穌的中心信息就是「悔改」!上帝對悔改如此重視,以至讓耶穌於十字架上忍受巨大的羞辱和死亡的痛苦,為的就是讓我們能夠悔改。
從那時起,耶穌就開始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馬太福音》第 4章17節
又說:「經上這樣記著:基督必須受害,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人要奉他的名,傳講悔改與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國。
《路加福音》第24章46至47節
如果沒有真正的悔改和對神的話語服從,就不會得到真正的救贖。《聖經》給了那些不肯悔改,卻「為自己而活,拒絕順服真理」的基督徒一個嚴重的警告。這樣的信徒最後只會見到上帝可怕的懲罰與憤怒而走向永死。
不是的,我告訴你們,你們若不悔改,都要這樣滅亡。
《路加福音》第 13章3節
可是你一直硬著心腸,不肯悔改,為自己積蓄神的忿怒,就是他彰顯公義審判的那天所要發的忿怒。神必照各人所作的報應各人:以永生報答那些耐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和不朽的人;卻以震怒和憤恨報應那些自私自利、不順從真理而順從不義的人;
《羅馬書》第 2章5至8節
遺憾的是,今天悔改的講道已經被「感覺良好」的講道淹沒了。許多基督徒以為可為自己定下生命條款,亦誤以為這樣的行為仍可讓他們進入天國。有些甚至看起來很正直,並以上帝的名義行神蹟,但卻沒有悔改的心。很可惜, 耶穌責備這些人,並誓言會不認他們。
那時,耶穌責備那些他曾在那裡行過許多神蹟的城,因為它們不肯悔改:
《馬太福音》第 11章20節
「不是每一個對我說:‘主啊,主啊!’的人,都能進入天國,唯有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到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難道我們沒有奉你的名講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過許多神蹟嗎?’ 但我必向他們聲明:‘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
《馬太福音》第 7章21至23節
在上帝面前沒有完全悔改的人會有以下的跡象:
- 憤怒
- 癮症與情欲
- 傲慢與驕傲
- 思緒混亂、撒謊與結黨
- 沮喪與抑鬱
- 內疚與羞恥
- 恐懼與焦慮
- 易怒與挫敗感
- 不關心與自私
- 諷刺與誹謗
- 怨恨與不肯饒恕
把罪性埋葬
虔誠的悔改不應包括:
- 推諉/藉口:「我知道我犯了罪,但那是因為……」
- 比較:「我知道我犯了罪,但她/他比我更壞。」
- 羞恥感:「我犯了罪,不能面對上帝,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 自我指控/自我定罪:「我有罪,我不好,我無可救藥了。」
- 自我懲罰:「我必須代表上帝來懲罰/棄絕自己,這樣我感覺好多了。」
- 悔恨/後悔:「我感到難過/很糟,因為我的罪被暴露了。」
你會注意到,以上的陳述都沒有指向上帝的愛和恩典。相反,我們把焦點放在我們自己或其他人身上。
真正的悔改是我們的良心被來自上帝的憂傷所打擊(《約珥書》第2章13節 「你們要撕裂你們的心腸」),意識到我們的思想、言行得罪了上帝,並且決定不再做這樣的事了。我們要說:「天父,對不起我得罪了你。我奉耶穌的名請求你原諒我。我將盡所能不讓這一切再發生。」這樣的後悔才能引導我們活出屬靈的生命。
因為依照神的意思而有的憂傷,可以生出沒有懊悔的悔改,以致得救;世俗的憂傷卻會招致死亡。
《哥林多後書》 第7章10節
你們要撕裂你們的心腸,不要撕裂你們的衣服。並要歸向耶和華你們的神,因為他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並且有豐盛的慈愛,隨時轉意不降災禍。
《約珥書》第 2章13節
上帝的名不會被以下假大空的言語和行為所榮耀(《約珥書》第2章13節 「不要撕破你的衣服」):
- 我們心裡剛硬,不肯悔改。例如:歸咎別人、與人比較
- 我們嘲笑十字架的大能及耶穌潔淨我們的應許。例如:羞恥感。
- 我們自以為義地接替上帝審判的位置。例如:自我定罪、自我懲罰。
- 我們愛罪勝於上帝,且不願放手。例如:不斷重複悔而不改。
想與上帝有親密的關係必須投入我們的心,而非單靠言語。說出口的言語能顯示我們心裡面在想什麼。
當我們沒有悔改的心,上帝便視我們的敬拜為毫無意義及價值的,也就是徒勞的。真正悔改的人不太可能繼續犯罪。否則,這樣的人就是再次將基督釘在十字架上,並嘲笑祂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犧牲。
‘這人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所以拜我也是徒然。’
《馬太福音》第 15章8至9節
因為那些曾經蒙了光照⋯」,如果偏離了正道,就不可能再使他們重新悔改了。因為他們親自把神的兒子再釘在十字架上,公然羞辱他。
《希伯來書》第 6章4及6節
很多時候我們繼續犯罪的真正原因是嘗試逃避或者掩飾一些隱藏的傷痛或羞辱。當我們因為想掩蓋懼怕和缺乏安全感而尋求聖靈的幫助最終繼續犯罪。繼續犯罪的人終使聖靈憂傷,亦有機會失去救恩。
不可讓神的聖靈憂傷,因為你們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
《以弗所書》第 4章30節
上帝給真正悔改的人的獎賞
上帝是慷慨和仁慈的。當我們的心悔改向祂回轉時,祂應許要獎賞我們,並通過各種途徑使我們和我們的家庭興盛。
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 現在我的眼睛必張開,我的耳朵必垂聽在這地所發的禱告。
《歷代志下 》第7章14至15節
在耶和華向你列祖起誓應許要賜給你的土地上,他必使你身上所生的、牲畜所產的、土地所出的,都豐富有餘。耶和華必為你打開他天上的寶庫,按時降雨在你的地上,在你手裡所作的一切事上賜福給你;你要借貸給許多國的民,卻不會向人借貸。耶和華必使你作頭不作尾,居上不居下,只要你聽從耶和華你的神的誡命,就是我今日吩咐你的,謹守遵行;
《申命記》第 28章11至13節
我們也將嚐到所有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善良、信實、溫柔和節制。這些便是悔改所結出來的「果子」。
應當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
《馬太福音》第 3章8節
但聖靈的果子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是沒有律法禁止的。
《加拉太書》第 5章22至23節
另一方面,祂也對那些拒絕悔改並繼續犯罪的人發出了嚴厲的警告。在《申命記》第28章15至67節中,我們可以讀到不遵行上帝的律例典章的結果是多麼可怕!上帝對那些謙卑跟隨祂的人是非常仁慈的, 而對那些拒絕接受祂愛和教導的人也是非常嚴厲的,但祂願我們因遭遇的苦難而遠離罪惡。
因為依照神的意思而有的憂傷,可以生出沒有懊悔的悔改,以致得救;世俗的憂傷卻會招致死亡。看哪,你們依照神的意思憂傷,在你們中間就產生了怎樣的熱情、申訴、憤慨、戰兢、渴望、熱誠、正義;你們在各方面都表明了自己在那事上是清白的。
《哥林多後書》第 7章10至11節
今天,有太多人把教會視為「個人發展中心」,而忽視了那位真上帝。 生命不應以自己定下的條款再加上點點增值聖經道理而活,生命是活出上帝很久以前為我們所定下豐盛的計劃。
為了能徹底的活出在耶穌裡的新生命,我們首先要從老我中悔改。沒有悔改,就只有靈的死亡,不管是在地上或在天國
內心悔改的實踐步驟
1. 謙卑
在我們真正悔改之前,我們必須先謙卑自己。犯罪基本上是選擇將自己的方式凌駕於上帝的旨意。持着驕傲的態度並認為自己知道什麼是最好的,這樣的人並沒有真正的悔改。
如果有人自以為知道些甚麼,那麼,他應該知道的,他還是不知道。
《哥林多前書》第 8章2節
心裡驕傲的人都是耶和華厭惡的;他們必不免受罰。
《 箴言》第 16章5節
2. 承認與坦白認罪
完全悔改需要承認我們所有的惡行,並把一切都交給上帝。我們必須謙卑和痛悔,跟我們可以信任的人一起禱告,坦白向神認罪。只有向別人公開自己的罪時,我們才能擺脫羞恥,因為這是把被鎖在黑暗牢獄中的羞辱拿出來,取而代之是耶穌的「生命之光」。
所以你們應當彼此認罪,互相代求,這樣你們就可以痊愈。義人祈禱所發出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雅各書》第 5章16節
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必定不在黑暗裡走,卻要得著生命的光。
《約翰福音》第 8章12節
*要選擇一個成熟的、敬畏上帝亦明白「坦白認罪」的功課的基督徒,而不要選擇虛偽的信徒。
3.務必先尋求上帝
我們必須首先尋求上帝,遠離祂認為惡的東西,即使這些是我們以前認為是正常、有趣、有用或明智的,甚至包括那些我們覺得「無害」的東西,比如抱怨、八卦、自我炫耀、貶低他人、說詛咒的話、占卜等。總是擔心別人怎麼說或想我們,會讓我們陷入圈套,因為這是我們將罪人對我們的觀感凌駕於上帝之上。反之,當我們把取悅上帝看得比我們所受的嘲笑和迫害更重要,便証明我們是真正跟隨耶穌基督的。
懼怕人的,必陷入網羅;倚靠耶和華的,必得安全。
《箴言 》 第29章25節
其實,所有立志在基督耶穌裡過敬虔生活的,都必遭受迫害。
《提摩太後書》 第3章12節
4.更新我心思意念
我們需要特意地剝離多年來存有的世俗敗壞思想——就像我們通過鍛煉來燃燒身體不健康的脂肪一樣。所以我們需要勤奮地研習《聖經》,以致上帝的價值與誡命變成我們第二本能。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可以暢順。
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要晝夜默誦,好使你謹守遵行書中所記的一切;這樣,你的道路就必順利,你必一路亨通。
《約書亞記》第 1章8節
撒但用盡方法來阻止我們悔改,針對上帝的屬性來向我們散播謊言。如果我們像夏娃那樣懷疑上帝的意圖,我們就很容易被操控而去犯罪遠離上帝。仇敵的最終目標是要確保我們:
- 看到錯誤的上帝形象
- 對上帝的意圖感到困惑
- 不能分辨善與惡
值得感謝的是,上帝在《聖經》中針對撒但謊言的種子予以了反駁,下面是一些常見的謊言和對應的反駁經文。
- 「上帝不幫罪人。」 |《羅馬書》第 5章8節 唯有基督在我們還做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 「我做得不夠,不應得到上帝的饒恕。」 | 《提多書》第 3章4至5節 然而,到了神我們的救主顯明他的恩慈和憐愛的時候,他就救了我們,並不是由於我們所行的義,而是照著他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
- 「上帝不在乎我,也不愛我。」 | 《羅馬書》 第8章35至39節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迫害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正如經上所記:「為你的緣故,我們終日面對死亡,人看我們像待宰的羊。」 但靠著愛我們的那一位,我們在這一切事上就得勝有餘了。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有能力的,是高天的、是深淵的,或是任何別的被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裡的。
- 「上帝離棄了我。」 | 《以賽亞書》第41章10節 不要懼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四處張望,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公義的右手扶持你。
- 「上帝不想給我好的東西。」 | 《耶利米書》第29章11節 ‘因我自己知道我為你們所定的計劃,是使你們得平安,而不是遭受災禍的計劃;要賜給你們美好的前程和盼望。’這是耶和華的宣告。
- 「上帝離我很遠。」 | 《詩篇》第145章18至19節 凡是求告耶和華的,耶和華都和他們接近,就是和所有真誠求告他的人接近。敬畏他的,他必成就他們的心願,也必聽他們的呼求,拯救他們。
- 「我確定上帝祂會使我擺脫這種叛逆的行為。」 | 《箴言》 第11章20至21節 心 中 乖 僻 的 , 為 耶 和 華 所 憎 惡 ; 行 事 完 全 的 , 為 他 所 喜 悅 。惡 人 雖 然 連 手 , 必 不 免 受 罰 ; 義 人 的 後 裔 必 得 拯 救 。
讓我們通過用《聖經》過濾我們的思想,來提防撒但的謊言。我們要「帶著每一個被囚禁的思想來順服基督」緊緊把每個念頭制服以順服基督,並讓我們的心在上帝面前保持純潔。
攻破詭辯,和做來阻擋人認識神的一切高牆,並且把一切心意奪回來,順服基督。
《哥林多後書》第10章5節
5.除掉影響
我們生活在一個提倡自我滿足的世界裡。社會文化告訴我們:
- 「做你認為最有利於你的事。」
- 「如果感覺不錯,就去做。」
- 「你只活一次。/人生太短。試試看!」
- 「一切都值得嘗試。/你應該試著去感受一下/因為好玩試一次也無害。」
- 「你無法控制。這感覺太好了。」
- 「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你。沒有別的辦法了。」
- 「你自己的生活,你不必對任何人負責。」
當我們的感官不斷被這些享樂、自我中心的信息所轟炸時,我們會下意識地接受它們。這讓我們很難在上帝面前謙卑下拜,並把一切都交給祂。我們甚至不知道到什麼時候在對抗上帝,或是將我們的意志凌駕於祂之上。
我們要提防被周遭世界影響。以下是一些不易被察覺的情況讓固執和叛逆的靈潛入基督徒的思想。你可能會注意到,這些想法在教會圈子裡是多麼的普遍。
- 「這樣對我來說完全合理。我會去做的。(沒有必要先求問上帝。)」
- 「我很喜歡這個教導,因為它符合我的想法。(我會將它置於上帝絕對的真理之上。)」
- 「我不明白《聖經》的某些部分,所以我拒絕接受它(即使我們的智慧與上帝相比是愚蠢的)」。
- 「其他基督徒也這樣做(犯罪的事),所以我這樣做也應該可以吧。」
- 「我還沒聽到上帝的回應,所以我還是會進行的。(我不會等候上帝)」
- 「我幫不了自己。沒有別的人能夠幫助/理解我。(不理上帝的存在,並把信心放在我看得到的事情上。)」
我們所顧念的,不是看得見的,而是看不見的;因為看得見的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是永遠的。
《哥林多後書》 第4章18節
6. 培養對上帝正確的愛和敬畏
我們越了解上帝的心,就越會愛上祂。同時,我們必須牢記上帝是聖潔的,祂不僅是我們的朋友,也是我們的審判者。上帝是溫和且寬容的,但如果我們一直拒絕祂的愛,我們最後只能得到祂可怕的憤怒和公正的審判。讓我們不要試探上帝的耐性和憐憫,要快快地悔改。我們需要厭惡任何將我們與上帝 分離的罪惡。
還是你藐視神豐富的恩慈、寬容和忍耐,不曉得他的恩慈是要領你悔改的嗎?
《羅馬書》 第2章4節
神是公義的審判者,他是天天向惡人發怒的神。如果人不悔改,神必把他的刀磨快。神已經把弓拉開,準備妥當。
《詩篇》第7章11至12節
7. 邀請聖靈定期檢察我們的心
這世上沒有人能像聖靈一樣引導和保護我們。祂幫我們分辨出什麼是這個世界的假智慧,什麼是上帝真智慧及祂給我們的旨意。當我們犯罪時,聖靈會叫我們知罪,讓我們意識到有悔改的必要。但太多時候,我們會聽從撒但和別人,讓聖靈給出的提示被抹殺。我們這是在自我毀滅。
他來了,就要在罪、在義、在審判各方面指證世人的罪。
《約翰福音》第16章8節
作為罪人,我們天生就喜歡相信自己是善良的。我們對自己說的最大謊言包括:
- 「我很好。」
- 「看我做得多好。上帝一定對我很滿意。」
- 「我自己可以處理這件事。」
- 「我正在做(我認為是)上帝讓我做的事。」
- 「這是個好機會,所以我想這一定是來自上帝。」
大衛王比我們更清楚,所以他經常在上帝面前靜默,等候祂。大衛禱告求上帝來鑒察他的心,看他裡面是否有得罪上帝的地方,並請求上帝引領他走正義的路。讓我們將反思、認罪和悔改作為一種持續性的習慣。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無法醫治;誰能識透呢?「我耶和華是察透人心,試驗人肺腑的,要照著各人的行為,和各人所作的事應得的結果報應各人。」
《耶利米書》第17章9至10節
神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驗我,知道我的意念。看看我裡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恆的道路。
《詩篇》第139章23至24節
閱郵件推送,接收網站最新發布提醒,請點擊 此處 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