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抱怨為感恩
我們能夠從一個人的口中得悉他們的心境如何。那些完全與神和好,並由聖靈引導的人,會在任何環境下都會傾向凡事謝恩。那些慣常抱怨、發牢騷或訴苦的,是因為他們心裡埋藏著很多聖經上所說的「邪惡」。這些是什麼東西?如何消除它們?
(English > Replacing our complaining with thankfulness | 简体中文 > 化抱怨为感恩)
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路加福音》第6章45節
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第5章18節
抱怨對身體的危害
負面的想法模式對我們腦部有負面的影響。
腦素描顯示埋怨引致海馬體、負責問題解決和其他認知功能收縮。此外,它釋出高水平的皮質醇進入我們的血液。當「壓力賀爾蒙」過度活躍,會引致許多健康問題。例如:太多皮質醇會引致免疫系統變差、疲勞、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
因此,埋怨實際上使我們感覺更加不振。它影響我們清楚地思考,最終妨礙我們確認聆聽神的聲音和祂祝福的能力。
有趣是,研究也顯示感恩的行為能夠降低皮質醇水平超出20%。難怪聖經為何重複要求我們凡事感恩?作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我們被召在任何事情和景況都要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定的旨意。神不能,也不會為我們的埋怨及對抗祂的旨意而奬勵我們。若我們不懂感恩,我們會消滅給我們生命的聖靈。
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神。《以弗所書》第5章20節
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第5章18節
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翰福音》第6章63節
埋怨的種類
埋怨有各種不同的類型。
1.未滿足的情感需要
第一類型的埋怨是基於愚昧。
或許我們真的感覺恐懼、被困、背叛和失落,卻不懂如何用健康的方法處理我們不愉快的情緒。當這種感覺冒起,我們無休止地訴說,卻不知道如何解決那真正在我們裡面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須要記住大衞王的話,他向神呼求,並向他的創造者傾吐他的怨言。大衞毫無保留。他向那唯一完全明白他的,並知道如何安慰他的那一位盡情傾訴。大衞沒有發出怨聲,或向人訴苦;他是直接走向神。
我發聲哀告耶和華,發聲懇求耶和華。我在他面前吐露我的苦情,陳說我的患難。《詩篇》第142篇1-2節
我們也當把憂傷交給神,求祂幫助和拯救。埋怨或許會短暫的釋放一些怨氣,但真的危險是最終變成讒言、誹謗、苦毒和論斷。取代作為代表神的愛發光芒,反而像《雅各書》第1章26節所說的:卻不勒住我們的舌頭,反欺哄自己的心,我們的虔誠是虛的。
若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勒住他的舌頭,反欺哄自己的心,這人的虔誠是虛的。《雅各書》第1章26節
真理是,無人能靠抱怨把沮喪釋放。只有神,能挪走我們所有的焦慮,且更新我們的心,若我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祂會供應我們(情感的)所需,並使我們的靈魂甦醒,正如大衞王所經歷的(《詩篇》第23篇)。請參閱:《請向神宣洩而不要向人》
所以,你們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他必叫你們升高。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得前書》第5章6-7節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詩篇》第23篇1-4節
2.自我偶像化
另一種人的抱怨是與自我提升有關。
我們抱怨,當世上的事情不配合我們個人的議程,或未達到我們的標準。我們想:「我應該得到比這更好的。」隱藏著心中一種貪婪的態度,「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
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翰一書》第2章15-16節
我們間接指責祂沒有好好的服務我們和不夠好,而不是信靠神,並且在任何景況下都向神感恩。
神總會從我們的處境中,作出更大的計劃和益處。不過這可能意味著要學習忍耐、堅持和成長的信心。每一次我們對歷史景況埋怨,我們是間接批評和論斷神,因為祂是唯一在歷史上預先定準我們年限的。
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他從一本(有古卷作血脈)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使徒行傳》第17章24,26節
我們提升自己高於神的美善和完全的旨意,而不是尋求神的幫助和救恩,結果喪失祂的愛。我們「與神為敵」。那是一個強烈的描述,因為那是神如何強烈的感受到。聖經把埋怨的人等同投訴的人,「那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證實不敬虔之罪人所說頂撞他的剛愎話」。
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你們這些淫亂的人(原文是淫婦)哪,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麼?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雅各書》第4章3-4節
要在眾人身上行審判,證實那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證實不敬虔之罪人所說頂撞他的剛愎話。這些人是私下議論,常發怨言的,隨從自己的情慾而行,口中說誇大的話,為得便宜諂媚人。《猶大書》第1章15-16節
然而,這些不能減低真正的痛苦和創傷。事實上,這類投訴有時是源於童年時未滿足的情感需求。我們可能不理解這是一個原因,我們成年人覺得有催迫性的投訴,因為我們的心從年幼時已懷著苦毒很久。或許我們因為年幼被禁止為自己說話。現在我們不必禁聲,因此被困的情緒和苦澀的憂傷便冒出來。當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內在小孩一直渴望得到的肯定和愛時,任何事和人都有可能觸發我們的不滿。
我不禁止我口;我靈愁苦,要發出言語;我心苦惱,要吐露哀情。《約伯記》第7章11節
在這情況下,我們須要記住《詩篇》第73篇的話,雖然我們的心被刺,並且在神面前愚昧無知;然而我們全能的造物主不計較我們的過犯,仍引導我們進入祂的「榮耀裡」,若我們肯悔改轉離自己的道路。
而,我心裡發酸,肺腑被刺。我這樣愚昧無知,在你面前如畜類一般。然而,我常與你同在;你攙著我的右手。你要以你的訓言引導我,以後必接我到榮耀裡。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但神是我心裡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詩篇》第73篇21-26節
我們只要求祂的饒恕,並饒恕那些過去使我們心懷苦毒的人。這就是我們的心開始更新,由苦毒的景況改變為感恩的景況。我們漸漸明白到「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
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裡,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提摩太前書》第6章6-9節
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歌林多後書》第12章10節
3.世界的模式
第三類型的投訴與我們模仿世界模式有關。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第12章2節
在一些文化中,投訴成為可接受的社會規範。我們投訴天氣、政客、服務標準等等。看來任何人都有權發表意見,特別是社會媒體。我們習慣利用話語拆毀多於建立。仁慈和自制,是聖靈果子的一部分,我們沒有珍惜。反而,當我們不加入投訴和埋怨時,我們會被嘲笑。
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或作:陰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以弗所書》第4章29-32節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不要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妒。《加拉太書》第5章22-26節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注意《腓立比書》第2章14-15節所說,要好像明光照耀這個世界,而不是跟隨世界的模式。這要管教自己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使我們無可摘,誠實無偽,作神無瑕疵的兒女。
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立比書》第2章14-15節
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言》第10章19節
抱怨背後的偶像崇拜
聖經明確地說我們必須「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最終,任何的抱怨都會使我們陷入偶像崇拜,由於我們提升自己的感覺、環境和文化,高於神的吩咐要凡事謝恩。
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腓立比書》第2章14-16節
那些抱怨的人或許陳述他們的投訴是有理,例如:「我只不過是指出顯而易見的」,「我有權表達自己所想的」,「我只想幫忙,若我們不投訴,將不會有改變」,或「我會停止投訴當事情得糾正」。
作為信徒,我們的確被召啟迪和建立別人,但在啟迪、糾正和投訴之間是有分別的。
啟迪是用於當我們指出一些妨礙別人與神之間的關係。我們是選擇「用愛心說誠實話」,因此他們能增進與神之間的關係。我們如此行不是為吸引人,或取悅自己;而是討神的喜悅,並把一切榮耀歸給祂。同時建立我們與其他人更親近,更親愛的關係。啟迪是在信仰上「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是仁愛和鼓勵性的。
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因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悅,如經上所記:辱罵你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羅馬書》第15章1-3節
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以弗所書》第4章15節
糾正是當我們指出某人的故意悖逆神,並得罪我們,如果不予理會,可能會導致處分或後果。重要的是保護神的羊,避開那些沒有真愛對神和祂的子民的。例如,包括分裂的人、誹謗者、假教師、性掠食者,那些佔仁慈的人便宜的等等。那些願意接受這種管教的,最終會結出美善的果子。糾正是有愛的,但可能會感到痛苦。
分門結黨的人,警戒過一兩次,就要棄絕他。因為知道這等人已經背道,犯了罪,自己明知不是,還是去做。《提多書》第3章10-11節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馬太福音》第18章15-17節
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希伯來書》第12章11節
抱怨,換言之是當我們指出一些事情,涉及別人與我們的關係。我們個人的願望變成基準,令別人會被譴責,若他們達不到我們的標準-雖則那些標準是良好而且基於聖經。抱怨是不仁慈和令人沮喪的。它肯定不討神的喜悅。
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緊記有許多的事情,是神可以不休止地投訴我們的。若不是以每小時計,我們每天都達不到祂的標準。然而神忍住怒氣,並宣告祂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感恩,我們應該把祂給我們的恩典向別人彰顯。
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第34章6-7節
我們通過抱怨揭示了我們的內心
抱怨通常直接見之於諸表面,但它也揭示不少關於我們內心的景況。這裡有一些例子。
不敬虔的熱情 | 潛意識的渴求 |
吸引注意力 | 「請聽我說,我是重要。我要你們留心聽我說的。」 |
苦毒,權利 | 「我應得比這些更好的。」 |
嫉妒 | 「我要有他們所有的。」 |
缺乏同情 | 「我不管他們的感受,我不會容忍這些。」 |
取悅他人 | 「我要抱怨以期融入那些抱怨人的圈子中,」 |
驕傲、間接的誇奬 | 「我比較他們/這些更優勝。」 |
操控 | 「我必須不停投訴,直至你滿足我的要求。」 |
報復,間接的侵略 | 「我們使你不好受,因為你如何的令我難受。」 |
自憐 | 「生命對我十分不公平。我應得比這些更好的。」 |
自我保護 | 「我要保護自己,使你看到他的的錯,而不是我的。」 |
若我們看透自己的潛意識,我們會看到我們真正的需要,其實是別人的重視、接納,和認同。
然而這愛的渴求和肯定會被我們罪的本性敗壞,變質成為不敬虔的激情,例如:苦毒、嫉妒和操控,如上表所列出的。聖經稱這些激情為邪惡。
我們對認同和確認是屬於本性的,它是神放在我們裡面,因此我們會全心全意地尋求祂。但若我們想被算在屬於耶穌基督的人,我們必須釘死所有邪惡激情,停止「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妒」。
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不要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妒。《加拉太書》第5章24-26節
離開抱怨
感恩,沒有壞習慣可永久地纒繞我們。
神創造我們的大腦,甚至在老年時,也具有靈活地重組和改變圍繞我們世界的反應方式。這就是神經科學家所稱的神經可塑性。
然而,改變我們的抱怨傾向,須要從謙卑開始,願意確認,甚至是當我們有理由抱怨,我們都是同樣犯罪對抗神和人。我們甚至犯罪對抗自己的身體,包括因為抱怨而令我們體內的皮質醇水平升高。
1.選擇饒恕
埋怨經常被一些埋藏著的苦毒驅使,當我們仍然維持對某些人的刻板印象,或環境記仇。所有的埋怨都染上一絲惡意或報復的色彩,這情感的暗湧會成為潛意識,我們甚至不察覺它的存在。由於我們與它共存太久,以至根本沒有注意到它。
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或作:陰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以弗所書》第4章31節
在此景況下,我們可以求問聖靈,引導我們尚未解決的內在創傷,是我們須要悔改的,其他人我們須要奉耶穌名饒恕的,因此我們會從我們目前的惡意被釋放,取而代之學習與神的愛,喜樂及和平一起同行。
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在這一切之外,要存著愛心,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裡作主;你們也為此蒙召,歸為一體;且要存感謝的心。《歌羅西書》第3章13-15節
2.悔改批判神,聆聽祂的訓導
有時候我們埋怨因覺得神沒有應允我們的禱告,或照顧我們不周。又或者,我們可能感覺太羞恥、太恐懼、太憤怒,或距離太遠不能與神交談。因為我們覺得與其不能到天父面前,不如我們把自己的沮喪和痛苦卸給其他人或其他事物。
如此做法,我們對自己大大不利。我們未瞭解我們所堅持的觀點和推論,可能完全誤導和錯誤。以人為本的說法,我們沒有能力與神同樣的看事物,明白祂的方法。
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第55章9節
因此,取代發問、疑惑,或對抗神的旨意,我們須要悔改錯誤的批判神,並求問祂:「聖靈,為何我感覺不值得/羞恥/憤怒/恐懼/沮喪等等?是什麼使我不能經歷天父的美善?我是否忘記了祢對我和這世界的主權?還有什麼我要奉耶穌的名悔改?」
要循這途徑接近神必須謙卑,因為我們必要開放接受神的糾正和指引。若我們願意遵行神的命令,刻意地聆聽神的指導,我們就會尋得所找的答案。當我們全心全意尋求祂,祂不會拒絕。事實上,神會跟我們像朋友般交談,告訴我們更多祂的道路和旨意,若我們謙卑自已。
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耶和華說:我必被你們尋見,我也必使你們被擄的人歸回,將你們從各國中和我所趕你們到的各處招聚了來,又將你們帶回我使你們被擄掠離開的地方。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利米書》第29章11-14節
耶和華說:這一切都是我手所造的,所以就都有了。但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原文是貧窮)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以賽亞書》第66章程節
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約翰福音》第15章14-15節
3.悔改自我崇拜和批判之靈
當我們抱怨,總是包括批判某些人,但忽略評估自己。
我們都有傾向「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若我們想有合法的權利投訴別人,我們首先要確定自己的各方面都是無懈可擊的,能夠在所有景況、任何時間都達到每個人的期望。否則,它將會是只「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到自己眼中有梁木。耶穌稱之為偽善。
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馬書》第12章3節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他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馬太福音》第7章1-6節
神的話語清楚警告我們,無論對任何人作出批判,我們也同樣譴責自已,皆因我們也同樣做著。
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甚麼事上論斷人,就在甚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羅馬書》第2章1節
或許我們投訴別人缺乏禮貌,而自己口中也咒詛和譴責別人。或是我們投訴別人不尊重我們的界限,而自己的言語和思想卻超越界限。我們可能投訴其他人不滿足我們的要求,而我們也漠視神對我們日常生活基本的吩咐。
每一次當我們對某人或某事有抱怨的衝動,宜首先撫心自問,「若我也達不到我加給別人的標準,將會如何?」我們就立刻會自慚形穢。
父神已把審判人的權柄交給耶穌。這會是一個嚴重的錯誤,若我們不尊敬神的決定,強奪耶穌為完善判官的地位。讓我們毫不猶豫為批判別人、扮演神,和自我崇拜而悔改。
父不審判甚麼人,乃將審判的事全交與子,叫人都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樣。不尊敬子的,就是不尊敬差子來的父。《約翰福音》第5章22-23節
4.向神埋怨人
因此,當我們的心受委屈須要發洩,該當如何?
把我們的沮喪封閉也是不健康的,它只會累積憤怒,像一座休眠的火山週期性地爆發出來,是沒有預警的,會傷害到一些人。
關閉我們的心,對我們所有的情緒漠不關心也是不健康的,因為我們扼殺聖靈在我們心中聲音。
好消息是我們能夠把所有的憂傷和埋怨都交給祂。
在祂的恩典和憐憫下,神容忍我們對祂安排在我們生命中的事物和人物抱怨。祂甚至容忍我們對祂的旨意和道路埋怨。祂所不能容忍的是對聖靈的褻瀆,是當我們咒詛「靈」是邪惡、卑鄙、錯誤或愚蠢。那是一種永恆的罪。
所以我告訴你們:人一切的罪和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惟獨褻瀆聖靈,總不得赦免。凡說話干犯人子的,還可得赦免;惟獨說話干犯聖靈的,今世來世總不得赦免。《馬太福音》第12章31-32節
一旦我們在神面前把怨言傾訴,我們就當把握時間,求神揭示我們任何的「眼中梁木」。
我們是否為世界的不公悲痛?或許我們把安舒和屬世的正義偶像化,而忽視神有更大的旨意,榮耀地成就在耶穌的再來。我們還會戒意某人看似不理解和聆聽我們?或許我們偶像化自己的感受和偏好。我們是否會因被不公平對待悲傷?或許這是神給我們的一個機會「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
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立比書》第2章14-15節
請注意,在我們的投訴中,我們也間接地投訴神。當我們投訴家中的成員,就是本質上埋怨神,因為祂是那唯一賜我們家人的。取代求神該如何好好地愛他們,反而針對他們的缺點-甚至加入撒但譴責他們。撒但是稱為那控訴者,牠是「在我們神面前晝夜控告我們弟兄的」。
我聽見在天上有大聲音說:我神的救恩、能力、國度、並他基督的權柄,現在都來到了!因為那在我們神面前晝夜控告我們弟兄的,已經被摔下去了。《啟示錄》第12章10節
不論情況如何,總是最好向神求,求問是否有些地方我們失落了,使祂憂傷。
神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篇》第139篇23-24節
5.悔改我們的自我批判和內在誓言
聽起來可能違反直覺,但我們可以投訴別人,因為我們實在太苛刻批判自己。或者,我們可能有防禦機制,或恐懼的屬靈堅壘,和強迫性的行為,仍可以請神醫治。不然,我們很難容忍當別人無法達到我們自己設定的標準。
我們大多數的抱怨可以與內在誓言有關。若我們曾立誓要一直有禮/謹慎/守時等。我們便會特別留意到那些不依據我們相同標準生活的人。我們會投訴他們:「無禮/大意/總是遲到等等。」
無論哪種情況,我們注意到某些事物會激發我們抱怨。我們的反應是有例可循的模式。
通常投訴別人易於處理自己內心的罪惡激情,但若我們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神的,我們必須請聖靈來作深入的工夫。這意味著我們必要悔改自己的自我批判和內在誓言。它也意味著我們必須饒恕對自己仍然的批判,和那些曾在過去傷害過我們的人。
耶穌回答說: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阿,你要聽,主─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馬可福音》第12章29-31節
請參閱:《破除内在誓言與咒詛》
6.有意識地感謝神
最後卻是最重要的,基督的跟隨者最關鍵是要培養智慧,以期測試和實踐自制能力克服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話語。
正如聖靈能「儲存」祂的話語在我們的心中,撒但也可以。魔鬼會用各種抱怨的想法引誘我們,因祂知道抱怨之靈會對抗聖靈使祂擔憂。
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或作:陰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以弗所書》第4章30-32節
撒但所有的手段只屬建議。因此,我們不必太快作出即時的想法,可以稍停一秒鐘來測試它是否得神的喜悅。如此,我們會發現我們會過瀘甚至推翻許多我們的想法。同時我們也會發現我們的心思意念會更寧靜和平安。
我們愈多這樣做,我們的腦部事實上就愈被改造。因著良知的自我方向和實踐,我們的腦部對問題會形成新的神經通路,加強新的思維模式。我們會發現抱怨的衝動會愈來愈弱,而仁愛、喜樂和平安之靈,會成為較經常的「朋友」。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加拉太書》第5章22-23節
每一個壞習慣都能被好的取代。在這案例,它是做出一個深思熟慮的選擇來感謝神-甚至當我們不喜歡。基督教信仰的信心並不建基於我們的感覺,而是在神的話語和聖靈的啟迪。當我們如此順服,將會發現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甚至身體健康也開始改變。在將來,它也會給我們帶來「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
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彼得前書》第1章6-7節
閱郵件推送,接收網站最新發布提醒,請點擊 此處 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