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扼殺孩子信仰的十種方式
作為信徒,我們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們能親自認識神。然而我們卻間接扼殺了他們的信仰而不自覺。從世界而來的價值觀、慾望、恐懼,並實際的考慮,經常會妨礙我們教養孩子們活像天國的子民。
(English > 10 ways Asian parents unwittingly stifle their children’s faith | 简体中文 > 亚洲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孩子信仰的十种方式)
因為有許多人行事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敵。我屢次告訴你們,現在又流淚的告訴你們:他們的結局就是沉淪;他們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們以自己的羞辱為榮耀,專以地上的事為念。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並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穌基督從天上降臨。《腓立比書》第3章18-20節
傳統上,亞洲父母的育兒模式會專注在一般從祖宗上代傳下來的規則。包括:
- 物質供應|負責任的父母供應最佳的物質給他們的孩子們
- 學術成績|學業成績凌駕於一切
- 未來收入|趨向高收入的職業
- 長輩規矩|父母最清楚,孩子應該在所有重大的決定上都聽從長輩
- 絕對服從|孩子們服從表示尊敬,父母親沒有義務聆聽、交流、解釋、妥協或談判
- 基於焦慮的控制|若有需要,父母利用恐嚇、比較和比賽,推動孩子以期産生好成績
- 懲罰|孩子們會被重重的責罰,因此才不會忘記他們所犯的錯
建基於焦慮之上的愛
亞洲父母經常為他們孩子的將來作出巨大的犧牲。使徒保羅指出若他能為別人犧牲一切,卻沒有愛,只屬徒然。這愛不是世界定義的愛,愛通常是有條件和交易的。換言之,「你為我做些什麼,我也為你做些什麼。」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歌林多前書》第13章13節
保羅描述愛的素質是忍耐、恩慈,而不是嫉妒,不是自誇、不是傲慢、不是無禮、不輕易發怒、不埋怨、不求自己的益處、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和凡事忍耐。
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歌林多前書》第13章3-7節
當我們拿這些與傳統亞洲父母的育兒模式相比,尤其是以焦慮為基礎的控制機制,我們可見大多數的亞洲人孩子都會對父母的愛缺乏安全感。
這對明白神的愛造成一種不穩定的基礎。我們或許在理性上知道我們的父母極其關心我們的表現,但會感覺除非我們展示些什麼是值得,否則我們不配得到愛。在我們內心深處,我們不能相信我們的本相會獲得到愛。若我們在成長中所得到的,是沒有恩典的教養模式,孩子們也會難以領受神的恩典。
神愛我們的心,我們也知道也信。神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在神裡面,神也住在他裡面。《約翰一書》第4章16節
以下是孩子們的信仰可能被他們的父母扼殺的十種方式:
1.不尊重自己的配偶
沒有婚姻和配偶是完美的,我們或許會埋怨或在背後說配偶的不是。由於公開對配偶的不尊重,同時也在教導孩子們可以照樣做。甚至可以仿效不必尊重父母的任何一方,我們是虧欠孩子,給他們的生命帶來咒詛。
「要孝敬父母」(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使你得福,在世長壽。」《以弗所書》第6章2-3節
例如,神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馬太福音》第15章4節
2.專注於他們未來的保障
這世界愈來愈不再是安全居住的地方,或許我們想教孩子們為自己在這世上建立各種保障設施。這誠然是十分實際的考慮,然而我們將會虧欠我們的孩子,若我們教導他們把信心放在這世上的東西。這會導致他們追求「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態和今生的驕傲」(多數為取悅父母自己),而不是「積儹財寶在天上,在那裡沒有蟲咬或銹壞,也沒有盜賊爆竊進屋來偷。」
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翰一書》第2章15-17節
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馬太福音》第6章19-21節
他們最佳的保障是學習在任何道路上跟隨神,並信靠祂會供應他們。我們無須過份憂慮他們的生活:他們吃什麼、喝什麼,或穿什麼。反而,我們可以教導我們的孩子尋求神國度為首要,並活在祂的公義裡,信靠祂會照顧他們其餘所需的。惟有神能保障他們的未來。作為父母們,我們不能超越我們創造者的永恆計劃和供應。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麼?身體不勝於衣裳麼?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你們那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或作:使身量多加一肘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他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神還給他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所以,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第6章25-34節
3.誤判不當的行為
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想取悅他們的父母。他們的本性不會選擇無故地反叛或得罪父母。
聖經告訴我們每個人陷入罪之中,是被他們的邪情私慾所誘惑。同樣地,孩子們産生錯誤行為可能是出於私慾,因他們缺乏解釋和表達的能力。
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各書》第1章14-15節
例如,他們可能表達沮喪、發脾氣或反叛,因為:
- 受創|他們感到焦慮和被傷害,因著其他兄弟姊妹而他們被忽視
- 創傷|他們曾受年長的人虐待,卻被警告不可告訴任何人
- 羞恥|他們在學校被欺凌,卻不知該如何告訴我們
- 誤會|他們誤解我們話語背後的意思
- 不公平的指控|他們被責罰,卻沒有人告訴他們是錯在那裡,或有什麼失當
當孩子們的行為在我們成年人眼中看為不當,而我們反應憤怒,或堅持「良好的行為」,而沒有停下來詢問和聆聽一下,我們可能會給孩子植入一種信念,認為所有權威人士都不會停下來瞭解他們的心。當我們急於下判斷,並使用嚴勵的處罰,最終教導我們的孩子,權威人士不能溫柔地照顧和愛他們。很不幸,這錯誤的印象會深刻地投射在神身上,祂是全權全能的神。
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雅各書》第1章19-20節
4.只強化良好的行為
我們經常把奬勵與孩子做正確的事,兩者的聯繫強化起來。然而,正面的加強是可以和應該的,包括僅僅肯定孩子們的本相-沒有其他原因,只因他們是按神的形象被造的。
當我們認定我們孩子的美麗就像神創造的美好,我們讚美和歸榮耀給神所造的傑作。這是為孩子立下信仰方面的重要基礎;教導他們看見自己身上的好,因為創造他們的是個美好的神。
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第2章10節
有些亞洲人父母保留著對孩子們稱讚和肯定,是恐怕造成他們的驕傲或鼓勵他們爭取權益。或許我們還沒有經歷過來自父母的這種認可,因此覺得將它延伸到我們的孩子身上是陌生和尷尬的。
然而這些不應該阻止我們。我們看到天父如何給我們作了一個榜樣,祂在耶穌領洗之後立刻確認祂的兒子,甚至是耶穌還未開始世上的傳道事工之前。我們肯定能夠跟隨祂的引導。
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裡上來。天忽然為他開了,他就看見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馬太福音》第3章16-17節
當我們只認定孩子的好行為,我們會灌輸愛的錯誤思想,以為我們的認同、接納和肯定只出於他們所做的。同樣,他們可能看到他們的救恩,和神的關係也是建基在工作表現上。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以弗所書》第2章8-9節
5.忽略情緒的培育
我們的決定大多數受內心慾望的驅使,依次是情緒。當我們學到分辨和處理思想和情緒時,情緒在我們裡面便趨於成熟,以致我們不犯罪。這能夠令我們實踐自制和作出智慧的抉擇。
愚妄人怒氣全發;智慧人忍氣含怒。《箴言》第29章11節
然而亞洲的教養孩子模式傾向於,導引我們壓抑自己的情緒,有利於更實際的追求。
亞洲孩子們或許會聽到:
- 不要理會他們想玩耍的渴想,只管學習
- 當他們真的玩耍,他們不應太嘈吵或興奮
- 他們應該堅強無懼
- 他們不應該哭
- 為了家庭,他們要負起超出他們目前年紀的責任,例如:大女兒被告知要替代母親照顧年幼的弟妹
由忽略變成耳聾,聽不見自己心中的聲音,孩子發展不到驗證和分辨深刻情緒的能力,例如:憤怒、憂傷、羞恥和恐懼。作為成年人,他們不能告訴你他們的感受如何,因為他們從未被鼓勵過。
作為父母,我們不僅須要培育孩子的頭腦和身體,也要照顧他們的心和靈魂,因為他們將會被召盡心、盡性,盡意和盡力愛神。當他們的心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他們也將會有能力深切地經歷神的信、望、愛和喜樂和平安作為回報。
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第10章27節
沒有受到情緒培育的孩子,可以會有一定程度的成功表現,但他們可能會告訴你他們無法感受到神的愛,和聖靈對罪和公義的信念。由於他們的心沒有被培育,以致他們對聖靈傾注入他們心裡無限量的愛,感受變得遲鈍。
然而,我將真情告訴你們,我去是與你們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裡來;我若去,就差他來。他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翰福音》第16章7-8節
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馬書》第5章5節
6.優先考慮他們的快樂
正當聖靈所結的果子包括:仁愛、喜樂、和平;跟隨耶穌也會帶來很多痛苦。耶穌曾告誡我們誰要跟隨祂,必須準備付上代價,因為世界會恨惡我們,像他們恨惡和拒絕耶穌一樣。
並且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僕人不能高過主人。學生和先生一樣,僕人和主人一樣,也就罷了。人既罵家主是別西卜(別西卜:是鬼王的名),何況他的家人呢?《馬太福音》第10章22,24-25節
也界教導我們,孩子有權做他們喜歡做的事,只要他們覺得快樂。這是一種自我滿足的肉體教義。若孩子們被灌輸這種想法,當神決定為了他們好而管教他們時,我們的孩子很難將神視為良善。他們或許期望神會做些討好他們的事,但每當他們的快樂受到威脅,卻最終淪為埋怨神是吝嗇的。
你們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們,待你們如同待兒子。焉有兒子不被父親管教的呢?管教原是眾子所共受的,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再者,我們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們,我們尚且敬重他,何況萬靈的父,我們豈不更當順服他得生麼?生身的父都是暫隨己意管教我們;惟有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希伯來書》第12章7-11節
要在孩子的快樂和管教之間,尋得正確的平衡,須要許多的智慧。很感恩,我們擁有一位完美的天父,祂能教導我們如何取得這些美好的平衡,當我們向祂尋求智慧。
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雅各書》第1章5節
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他口而出。《箴言》第2章6節
7.為他們著想
作為父母,我們憂慮自己的孩子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尤其是在我們能幫助的範圍內。因此,我們嘗試告訴他們該做什麼和該如何做。我們代表他們,並在他們的生活中提供意見(大多數根據我們的人生經驗和家庭背景)。
危險是教導了他們凡事要徴詢我們的意見,而不是教導他們去尋求神無限的智慧。
我們的主為大,最有能力;他的智慧無法測度。《詩篇》第147篇5節
作為信徒的我們,有機會跟孩子們一起禱告,教導他們為自己的所需向神求。這似乎違反直覺,特別是若我們認為自己最終要對他們的生活結果負責,但另一方面,我們在不知不覺間讓自己成為我們孩子的「神」。
耶和華啊,沒有能比你的!你本為大,有大能大力的名。萬國的王啊,誰不敬畏你?敬畏你本是合宜的;因為在列國的智慧人中,雖有政權的尊榮,也不能比你。《耶利米書》第10章6-7節
8.期望他們終身忠誠
耶穌曾說過,當我們的孩子轉向跟隨祂作為他們的救贖主,他們呈獻給神的,不得不勝過所有密切的人際關係,包括他們的父母和家庭。要放棄對孩子的監護權是很難的,但當我們知道所交託的是給神自己,就是一種釋放的自由
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愛我勝過愛:原文是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加福音》第14章26節
然而,當孩子意識到我們任何的嫉妒或不情願,可能使他們變得難以實踐以愛神為首的誡命,就是盡心、盡性、盡意和盡力的愛神。讓我們不要潛意識令他們感到跟隨耶穌是不忠誠和內疚。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馬太福音》第22章37-38節
9.給他們貼標籤
當孩子們年幼時,我們作為他們屬靈權威的人士,我們對他們說的話,會成為屬靈的祝福或咒詛。即使某些事可能是說著開玩笑,對他們都會有一生之久的影響。
頌讚和咒詛從一個口裡出來!我的弟兄們,這是不應當的!《雅各書》第3章10節
我們也許不察覺我們會對孩子的自我形象造成極大的影響,當我們說一些無害的事情,例如:
- 「為何你在學校不努力些?你看你的表姐,她努力取得好成績。」
- 「你是我胖乎乎的寶貝。」
- 「為什麼你現在還無法控制自己的小便?」
- 「別淘氣。」
- 「為何你不能多像點你的姐妹/兄弟?」
- 「你若追求自己的興趣,你將來注定貧窮和身無分文。」
- 「看起來你在數學上和我一樣沒用。」
- 「你家族的人早逝從不長壽。」
我們可能不會看這些陳述為咒詛,它並不含褻瀆;但這些話語會在我們的孩子心中撩起焦慮和恐懼,而不是盼望和平安。恐懼不是從神而來的。
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約翰一書》第4章18節
若一個孩子懷著對自己的不良感受成長,他們也會難於到神的面前,因為他們會:
- 批判神讓他們的父母用話語傷害他們
- 埋怨祂造他們如此
- 認為神會像父母一樣小看他們。
- 誤看神是一位冷酷、毫無憐憫的權威
作為信徒,我們有機會告訴我們的孩子,他們是首先屬於神的,並承認他們的父母會犯錯,但神是永不犯錯。神的愛、理解和同情總是會超越我們的,並且應該首先愛祂是最重要的。
10.未有百分百轉離家庭拜異教的傳統
大部分的亞洲家庭起初都有拜異教和邪術的背景。我們大多數都是承接著家傳的偶像、藝術品、神社、禮儀和幸福符等東西,一代代的傳下來。我們或許被邀請在各種節日,到祖先的祠堂拜祭,以表示對祖先的尊敬。
世人或許稱這些為文化傳統,但神清楚說明這些是屬靈姦淫。祂甚至稱我們家庭的禮儀是「從山上的喧嚷中敬拜偶像要得幫助」。
仰望從小山或從大山的喧嚷中得幫助,真是枉然的。以色列得救,誠然在乎耶和華─我們的神。從我們幼年以來,那可恥的偶像將我們列祖所勞碌得來的羊群、牛群,和他們的兒女都吞吃了。我們在羞恥中躺臥罷!願慚愧將我們遮蓋;因為從立國(原文是幼年)以來,我們和我們的列祖常常得罪耶和華─我們的神,沒有聽從耶和華─我們神的話。《耶利米書》第3章23-25節
我們必須謹記所有這些都是在神主權以外發展的,由世界之神撒但,要誘騙世人悖逆神。聖經指出是「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
我們知道,我們是屬神的,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約翰一書》第5章19節
此等不信之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著他們。基督本是神的像。《歌林多後書》第4章4節
作為信徒,我們被指定為「得贖,脫去你們祖宗所傳流虛妄的行為」。讓我們提防不要因為同輩壓力,及家族長輩的威迫,而重返拜偶像和拜祖先。
知道你們得贖,脫去你們祖宗所傳流虛妄的行為,不是憑著能壞的金銀等物,《彼得前書》第1章18節
神不接受不忠誠的愛人。我們必須選擇誰是首先要效忠的-我們的家庭或是全能的神自己。我們可以尊重父母的渴求,但不能因屈服於他們的命令而違背神。一切模式的拜偶像都帶給我們和直到三四代的咒詛,惟願我不要帶咒詛給孩子們。
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他,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第20章5節
結語
這裡列出的10個例子來自耶穌基督追隨者的懺悔,他們學會了克服來自亞洲家庭成長不敬虔的影響他們對神的理解。
我們不可能成為完美的父母,永遠不會在我們孩子的靈魂上留下印記,但我們可以相信,我們完美的天父會引領我們的道路。第一步是要更加留意我們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扼殺孩子信仰的方式,這已經是朝著這個方向邁出的一大步。
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箴言》第3章6節
閱郵件推送,接收網站最新發布提醒,請點擊 此處 訂閱。